親職文章分享~資優兒童父母的角色


資優兒童父母的角色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整理者:鄭綺瑩老師(現為台北市民生國小資優班教師)
  
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 澄清幾個觀念

(一)「資優兒童」與「資優行為」

  資優兒童是指經專家鑑定的兒童,數量相當有限。若拋棄這個標記,而談「資優行為」,那麼,有許多的孩子都有資優行為。資優行為是可以培養的,每個小孩或多或少都可能會有資優行為的表現。哪些是資優行為呢?它包括持久的好奇心和長期的努力,並且能夠在沒有外力逼迫、誘導的情況下自發的學習,喜歡學習,也懂得學習的方法。此外還包括廣泛的興趣、喜愛富挑戰性的事物。

(二)資優兒的父母是否資優
  面對資優兒,或許多數人會懷疑父母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教導他們。事實上,對於資優兒的教導,父母所扮演的建設性角色是鼓勵、支持及經驗的引導、環境的設計,倒不一定是知識的灌輸。因此,不見得父母本身是資優才可以教導資優兒童。只要態度誠懇、引導得法,依然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資優兒輔導者,並獲得資優兒的敬愛。若能以欣賞資優行為的觀點來接觸他們,作為資優兒的「人師」,當比只是做個「經師」來的有助益,在中、小學階段,尤其如此。

(三)遺傳乎?環境乎?
  人的能力,部分是來自遺傳,部分則來自於後天的培養,至於來自哪方面多呢?則視何種能力而定了。以智力來說,可能60~70﹪來自遺傳,30~40﹪來自後天環境;就創造力來說,則環境的影響就大了。然而就表現出來的成就來看,則是以上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,尤其後天的努力,它可以決定潛能發揮的程度,對成就具有更深的影響。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孟Terman1921~1923年間進行追蹤觀察,發現智商在140以上者,其在社會上的成就高低,決定於三個主要因素:情緒穩定、社會適應與上進心(成就動機)。

(四)「全才」與「偏才」
  智力測驗所得的智商,事實上是個很籠統的指標,兩個智商都是130的人,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能力完全一樣。其實能力是多元的,有些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,我們稱之為「全才」、「通才」;有些人指具有某方面的特殊能力,稱之為「偏才」。
  
              要如何培養個人的才能呢?一般來說,是從籠統逐漸趨向分化,由試探走向專精。孩子年紀小的時候,父母不妨讓他多方嘗試,以發現其才能。但若操之過急,學得太多、太難,就可能效果適得其反,徒增孩子的負擔,反而抹煞了孩子的專才和學習樂趣。所以父母雖然可以多方試探,但卻要有所節制。

(五)「知識」與「智慧」
  對於資優兒的幫助,除了知識、技能的增進外,更應由知識的灌輸提升到智慧的啟發;所謂「智慧的啟發」,至少有三個涵義:1.教導孩子通情達理:智慧包括知識與生活體驗,生活體驗即是在社會上能夠通情達理。2.發展高層次的思考能力:如擴散性思考、邏輯推理、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。3.熱愛知識,懂得學習:喜愛知識如同喜愛生命,並且知道運用方法來獲得知識。來不是抱著應付的心情來學習。

(六)「成己」與「成人」
  造就人才的目的何在?當然就是幫助個人自我實現或自我充分發展,使其能力表現於工作中,從而獲得成就與價值,並能以服務社會為最終目的。資優教育不只是訓練學生有聰明的腦,使具有責任的態度和健全的人格,讓利己、利人並進,造自己之福,更造社會千萬人之福。

(七)「揠苗助長」與「壓苗阻長」
  在資優教育培育人才時,非常強調順其自然,但卻非放任。需特別注意孩子個別的能力差異、個性的不同,給予適合其需要和特性的教導,如此才能達到充分發展每個孩子潛能的目標。

二、父母的角色
  
在培養資優兒童的過程中,父母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?

(一)  作為示範者
  資優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人格的陶冶,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,表現出愛、溫暖和關心。不管你的教導方式是嚴格的或是放任的,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成人的愛及尊重。也就是說,要用一種人性化的方式來傳達訊息。

(二)  作為保護者
  資優學生經常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,可能令一般人無法接受,因而經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。當一個小孩子被冠上「資優生」的帽子時,一些小小過失,往往就會被誇大。事實上,這些行為並不是資優生獨有的,過度的糾正或過高的期待,對孩子來說,是個很大的壓力。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在孩子承受不公平的壓力時,給予安慰、支持及保護,尤其應避免以資優作藉口責備孩子。

(三)  作為訓練者
  訓練孩子日常生活常規,不可因為他是資優生而給予特別待遇,尤其是人格的培養及生活的應對上,不可打折扣。但在訓練時要講究技巧,少用強迫、責備,多用引導和啟發。

(四)  作為教育者
  雖然父母不像老師一樣受過完整的教育訓練,但在很多地方父母也可以扮演教育者的角色。例如選擇玩具,可挑較有益智性的、啟發性高的。為孩子安排一些參觀活動,如看展覽、參觀科學館、博物館、參加音樂會,也很有意義。

(五)  作為規劃者
  資優生通常很有學習的熱忱,經常會沉醉於學習的活動中,而不知節制,此時父母就要站在旁觀者的立場,幫助孩子做適切的規劃和控制。同樣的,要講究技巧,不可用強迫的方式,而不妨與孩子作約定;在實行上,可以有短暫的緩衝時間,不要過於刻板,以免造成親子間的衝突。另外環境的規劃也很重要,能有書房當然最好,否則也要讓客廳儘量書房化。此外,要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,最好事先約定可看的節目,不要臨時制止,造成不快。

(六)  作為傾聽者
  讓孩子多說,父母多聽,除了可以刺激孩子的思考外,也可由此診斷出孩子的問題所在,並讓孩子產生被接納的感覺。

(七)  作為學校伙伴
  父母與老師都是兒童助力的來源,這兩種助力若能結合在一起,對孩子的幫助不只是1+1=2,而是1+12。所以學校與家庭一定要互相配合,步調一致;在消極方面,父母千萬不可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;而老師也不可在孩子面前批評父母。

(八)  作為生涯嚮導
  作為孩子的指南針、方向盤,指引他努力的方向。在資優教育中,特別強調擴展心胸,容納、欣賞別人;眼光放遠,容忍眼前挫折,也不洋洋得意於一時的成就。父母更要時時為孩子分析其目前的學習與他人的關係,以及與未來的關係。若能將目前的學習與他人及未來緊緊相扣,就不致使學習窄化、生活窄化;讓成功與失敗都成為有益的經驗,作為日後發展的基礎。

三、結語──善用平常心與非常心

  我們該用何種方法來培養資優人才呢?簡單地說,即善用平常心與非常心。資優兒童或是具有資優行為者,一定會有一些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,但他們畢竟還是孩子,所以還是有很多地方與一般孩子相同之處。因此,對於他與眾不同的地方,我們要用非常的手段,個別化處理;與眾相同的地方,則儘量不要特殊化,以平常心來處理。一般來說,其較通常的部份為人格發展及社會適應方面,在這兩方面我們儘量用平常心來看待,力求淡化,生活常規照常要求。但在潛能發展、學習方式上,倒可以用非常心、非常手法來處理。比如說用不同的課程、教材、教法、進度,乃至不同的評量方法來適應其個別差異。所以,該平常者就平常,該非常者就非常,這也是自然,亦即因材施教。


本文摘自吳武典「資優兒童父母的角色」

測驗與輔導,151,8712    

留言